發掘“人文桂林”

時間:2017年11月16日 06:41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作者:羅勁松 編輯:陸權香


在優美的桂林山水間,周開保被稱為“癡人”已經30餘年瞭。這位當地著名的考古專傢,一有空閑就往鄉下“亂跑”,癡迷於“地面考古”。他最深的“考古”感受是:被人吟誦瞭800多腳底按摩年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雖然極形象地道出瞭桂林自然風光的殊勝,卻也讓不少遊客在沉醉於自然美景的同時忽略瞭賞析另一份“人文勝景”——散落在桂林山水間的那些蘊藏文化信息、飽含濃烈鄉愁的歷史遺跡……圖為重立於漓江之濱的逍遙樓。羅勁松 攝(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發掘“人文桂林”

在優美的桂林山水間,周開保被稱為“癡人”已經30餘年瞭。這位當地著名的考古專傢,一有空閑就往鄉下“亂跑”,癡迷於“地面考古”。他最深的“考古”感受是:被人吟誦瞭800多年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雖然極形象地道出瞭桂林自然風光的殊勝,卻也讓不少遊客在沉醉於自然美景的同時忽略瞭賞析另一份“人文勝景”——散落在桂林山水間的那些蘊藏文化信息、飽含濃烈鄉愁的歷史遺跡……

羅勁松

1轉向

尋找“邊緣之路”

結識周開保,是在14年前。當時,已經由桂林考古隊轉入園林部門工作的他,正得意於自己全身心參與打造的虞山公園以全新面貌迎接遊客——一座早已毀為廢墟的帝王廟堂,恢復它原有的歷史韻味,化身為“百姓園林”。

14年後再訪周開保時,這位63歲的專傢已經退休,卻一直沒有停歇在桂林山水間的“地面考古”工作台中商標登記。談起自己最大的考古感受,他感慨道:“桂林除瞭‘甲天下’的自然山水,還擁有一筆十分難得的歷史人文資源。而這筆豐厚的資源,至今仍然處在亟待保護和開發的狀態!”

時光回溯至29年前,作為考古隊員的靜電機安裝周開保,目光一直是盯著地底下的。

桂林是座歷史文化名城,從宋代開始就成為廣西的政治文化中心,號稱“西南會府”,自古官宦名流、商賈文人雲集,留下豐厚的文化遺產。但是,經過多年考察、挖掘,周開保遺憾地發現:和黃河、長江流域許多古城相比,桂林的地下文物除梅瓶這一國寶外,重要發現不多。這應該與桂林地區丘陵少、石山及洞穴多的地理環境有關系,埋藏的文物難以長久保存。

那麼,在桂林考套房設計改裝專家-台中套房設計,台中10坪裝潢,台中房屋拉皮,套房裝修,套房裝潢,套房設計,小套房裝潢,小套房 裝潢案例,套房裝潢設計古還能有新的發現嗎?

看著這位北大學子壓抑的精神狀態,考古界前輩提醒:在桂林考古要有新突破,你不妨試著走走“邊緣科學”的路子。

“邊緣之路”又在哪裡呢?周開保必須自己去尋找。

1986年的一個秋日,周開保到平樂縣青龍鄉下盃村考察,黃昏時分繞村子轉瞭一圈,隻見石山腳下翠竹成林,池塘邊老烏桕掛滿紅葉,一座座清代宅院默然而立,素雅中透著秀氣,古樸裡飽含蒼涼……多有韻味的一幅“南國村野圖”啊!

回到村中和長者聊天,周開保贊道:“下盃,好美一座古村宅!少見少見!”

長者卻不以為然笑道:“這樣的古村宅,在我們桂北可不稀奇!”接著,長者一口氣報出一串古村宅名稱——漁村、迪塘、舊縣、江頭洲、長崗嶺……

在桂北長大的周開保聽罷暗暗吃驚——身為考古工作者,對這些古村宅卻十分陌生!憑借職業敏感,周開保隱隱感覺到:自己一直苦苦尋覓的那條“邊緣之路”,已經若隱若現出現在眼前……

2探尋

邂逅古村老寨

如今,提起漁村,在桂林陽朔一帶早已路人皆知。但是,在1987年,被群峰環抱著靜靜臥於漓江之濱的漁村,卻是個默默無聞的村子。那年夏天,周開保和同伴一起興沖沖趕到興坪古鎮,尋問去漁村的路。漓江邊,劃船人一聽說要去漁村,連連搖頭道:“不去不去,太偏僻瞭!”

水路沒人願去,難道沒有陸路可通?鎮上有人指點道:從興坪翻山越嶺過熙平古城遺址,登上天水寨後再下山,可達漁村。

周開保和同伴立即順羊腸小道艱難前行,穿過早已荒廢的熙平古城遺址,再沿陡峭的五指山東麓攀爬,耗費大半天時間,一步三喘登上天水寨南寨門時,舉目望去,隻見眼前漓江如帶。江邊,一座古樸的村落,在樹林間若隱若現。

“漁村!漁村!”周開保和同伴歡呼著,忘記瞭疲勞,一路小跑奔下山去。

依山傍水的漁村,如今憑借村中一座座青磚黛瓦的清代庭院和深厚的桂北傳統文化底蘊,已成為漓江邊一處著名景點。在興坪碼頭,每天都有遊輪定時前往。遊客徜徉村中,一邊欣賞著老院落的雕梁畫棟,一邊傾聽著當年孫中山先生在這裡題寫匾額、發表北伐演說的往事……

漁村是刻意尋找,石頭寨卻是偶然發現。

16年前,周開保應朋友之邀到陽朔縣葡萄鄉楊梅嶺品嘗楊梅。紅艷艷的楊梅漫山遍野,周開保的目光卻被村口一排石板屋吸引瞭——整座房屋的墻體竟然沒用一塊磚,全部由片片青石壘積而成,視覺沖擊力十分強烈!

順著石板路進村,隻見傢傢戶戶的墻基、墻體用的全是石頭,有的連屋頂之瓦也用片石代替。周開保驚嘆:“隻聽說過貴州佈依族人善用石頭造屋,想不到桂林也有這麼奇特的石頭房!”

村裡人見周開保對他們的“傑作”這麼感興趣,馬上來瞭精神:“嘿,這個還不算什麼。你再到山裡邊去看看,山裡有座石頭寨——那才真叫‘石頭城’!”一聽此言,周開保已經顧不上品嘗楊梅,馬上請人帶路進山。

石頭寨距楊梅嶺不過一公裡。進到山中,隻見一片青灰色石屋依山而築,錯落有致。寨中石屋各有特色,方形墻體砌得棱角分明,圓弧墻體修得線條流暢。有的石墻上懸挑吊腳,有的石墻下搭出披廈。門樓則依地形變化,或正開或側開。更令人贊嘆的是,石片之間不用灰漿黏結,卻壘得結結實實,齊齊整整。日長月久,不少石屋墻上爬滿凌霄、果藤,古樸中透著一縷清幽雅致。

面對周開保的連連贊嘆,村中老人笑道:“祖傳的手藝,人人都在行。在你們眼裡是鬼斧神工,在我們看來卻是易如反掌!”

3搜橋

人生一大樂趣

桂林風光,與水有著不解之緣。有水必有橋。周開保在他的“地面考古”行程中,少不瞭與一座座古橋相遇,並由此相知相愛。

發現最老的仙桂橋的年歲,是在20多年前。一天,周開保和同事在陽朔進行文物普查時,得悉白沙鎮舊縣村曾是唐代武德年間陽朔古縣城所在,便沿著遇龍河東岸的崎嶇古道前往考察。

接近舊縣村時,跨上一座小石拱橋。小橋並不起眼,周開保卻從藏在青草中的橋體“嗅”到瞭某種信息。趁著歇腳間隙,他涉水到橋拱下查看拱券結構。突然,頂部石頭上幾行榜書出現在眼前——“歲次癸卯宣和五年九月二十六日丙子朔甲時建架新圈石橋一座……歲次丁巳紹興七年十二月初三庚申日乙時重新修架仙桂橋……臨桂東鄉大圩匠人造”。

掐指一算,這竟是一座始建於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重修於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的石拱古橋!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行人立馬精神大振,圍著古橋拍照,測量,抄記款識……

如今談起這樁往事,周開保依然相當興奮:“這不僅是我‘搜橋人生’中一件大喜事,也應該是廣西橋梁考古中的一大幸事。這座距今890多年的古橋,在桂林古橋中年歲最老,在廣西也應該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拱橋。”

會仙濕地的銅橋,如今已經成為眾多攝影發燒友眼中的“明星”。銅橋美麗的倩影,不時出現在報紙、雜志和電視鏡頭裡。20多年前,當銅橋默默無聞時,率先向世人“報料”的,正是周開保。

當時,到會仙進行文物普查的周開保探尋的目標是富於歷史底蘊的石門嵅古寨。考察結束時,當地村民隨口說起附近還有座小小的古橋。聽說是古橋,周開保決定:再小也要去看看!

沿河岸步行20餘分鐘,遠遠就看到平靜的水面上一座石拱橋聳起古樸的身影,兩岸柳枝飄逸,遠處群峰挺拔,一位牽牛的老人正悠然過橋……好一幅桂北水鄉風景畫!

考察一結束,周開保立即趕寫一篇消息,在當地媒體發表。銅橋自此揚名!

柳州三江素以風雨橋揚名。周開保在考察中發現:桂北的風雨橋,也很有特色。

在全州縣龍水鎮萬鄉河邊,周開保與一座紅柱綠瓦的風雨橋相遇,細查橋頭碑記,得知這座“虹飲橋”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橋長70.88米,橋面寬4.22米,橋身開間多達31個,是桂林遺存至今的明清年間最大的風雨橋,在當地有“虹飲仙液”美稱。

近30年來,周開保在桂林搜汽車美容尋、探訪的古橋多達100餘座。搜橋,成為他“人生一大樂趣”!

4攜手

“癡人”不謀而合

10多年前,默默行走在桂林山水間的周開保常常會在心底湧起深深的孤獨感。如今,在“地面考古”的行程中,他欣喜地發現:志同道合的“癡人”越來越多,大傢關註的目標常常會不謀而合!

在桂林城漓江邊,曾經聳立著一座名樓——逍遙樓。上千年來,逍遙樓建瞭毀、毀瞭建。到抗戰年間,這座名樓已經毀損得蹤跡全無。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裡,無因雁足系書還。

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於唐景雲二年(711年)被流放至桂林時創作的這首《登逍遙樓》,激發起林志捷、何瓊羽等一群文化人對那座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名樓的眷戀。在長達10餘年時間裡,一群“癡人”從各個不同研究方向,鍥而不舍地探尋著逍遙樓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

當逍遙樓已然十分模糊的地理位置、歷史面貌在眾人努力搜尋、研究下逐漸清晰時,2014年,“重建逍遙樓”項目正式提上桂林市委、市政府議事日程。周開保榮幸地成為逍遙樓重建項目專傢組組長。

與逍遙樓相接的東巷,也在專傢們嚴謹的考證下啟動“修舊如舊”工程,恢復它原有的風貌。

如今,東巷已成為桂林新的旅遊熱點,具有唐代風格的逍遙樓也悠然立於漓江之濱。筆者登上這座由主樓、基座、臺基組成的高達24米的樓閣,徜徉於回廊、大柱之間,欣賞著這座名樓的典雅與靈動,感觸著一群“癡人”尋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人文價值的鍥而不舍的精神。

一個厚重的“人文桂林”,正以越來越清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它的優雅,它的美麗,絕不亞於“甲天下”的山水!
arrow
arrow

    euk862i2o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